第(3/3)页 小书童脸色一喜,然后望着审基,又回复沮丧模样。小孩子天性烂漫,高兴之情溢于言表,可为众人知。他仔细端详着那副未完成的画作,良久之后,他给出了一个答案:“是鹿非马,是马非鹿。” 这个答案有些怪异,换言之,就是要么是鹿,要么是马。不料审基听到这话,哦了一声,表示疑问,再问道:“何以见得,你且慢慢说来。” “这头上之角,身上之斑纹,分明是鹿。而这尾巴之鬃,脖颈之毛,却是马的象征。表面是,这种动物可能不存在,实际上,也可能真的不存在。” “那你怎么得出那个答案??”审基说道。 “我猜先生当时所作,不是未曾想好。而是有意为之。这动物盘坐在地,表示歇息。双目紧闭,不看眼前事物。” 审基饶有兴致地看着,示意小书童知远继续说。 “所以,画上之马鹿,可为马,可为鹿。可以视作天下之鹿,十州之天地,人均可追逐之。也可视为天下之马,天下之名士齐出,百马齐鸣。” 单听这个回答的声音充满稚嫩,会令人发笑。而这个回答,却是完全地说出了当时审基的心意。鹿以歇之,故天下尚无纷争。马以悠之,故名士无出,静待天下群雄求贤之。一朝鹿出山林,天下纷争不断。而他的机会也就来了。这纷争的天下,就是名士们纵横捭阖的舞台呀。 审基心头默念道,徐庸铮,你出名得如此之快,想必那人说的世道就快要到来了,那么这画上的马也该化成鹿了吧。 想到这,审基隐隐有一丝兴奋。 审基朝小书童说道:“就算你答对了。来吧。”说道,他便拿起一个笔架,在一旁等候。 小书童得到一个笔架负担的解脱,聊胜于无。他也不敢得寸进尺,多向先生提别的要求。 在清理完那方砚台之后,他终于将所有东西打包完,装进了书篓之中。他转过身来,准备背起这放在凳子上比他身高还要高一些的书篓,却发现书篓原来也没那么重。他背着书篓,就往山下走去。是想趁着书篓没反应过来就下了山吧。 “走慢些,我跟不上你。”审基说道。 先生只拿一个书架,怎么会跟不上我呢? 小书童知远疑惑地别过头一看,看到了先生的手放在书篓侧面。 “走吧。”审基对着惊讶的小书童说道。 小书童和先生两人相视一笑,然后真的慢步走下山去。 世人皆笑我,山风好得意。 第(3/3)页